她初中没毕业就失学了,18岁进入工厂做质检员,45岁才开始专业绘画,60多岁时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画家,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叫王仁华。
生于1952年的王仁华是安徽人,她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读四年级时,家人送她去少年宫学画,小小年纪的她,沉迷在画笔和色彩的世界里,并立下考上美院当一名大画家的志向。可是,就在她步入青春韶华时,正值知识青年下放的那段特殊时期。学校停了课,王仁华也响应号召下到农村锻炼,后来进入工厂当了一名塑料布检验员。
升学无望,又在机器轰鸣的工厂里讨生活,那个画家的梦,似乎一下子变得遥不可及。可是王仁华却不甘心就此放弃,没有画纸和颜料,她就在上班时等待检验结果出来的间隙,偷偷地用铅笔在塑料布上练习素描。这个默默无闻的女孩,过着卑微的生活,内心却藏着一个奢华的梦。
上世纪80年代初,上夜校的学习方式流行起来。一家书画院对外招生,王仁华好似一棵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迫不及待地报名进入书画院学习。放开手脚学画的她,似乎有用不完的激情,老师规定每周交一幅画,她却能交出6幅。她的勤奋和在绘画上展露的才华令指导老师惊讶不已。仅仅过了一年,王仁华就在一次全国性的职工美术摄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这个奖,惊动了整个工厂,她也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被调去做设计员。
当时,设计室里已经有两个省艺校科班出身的年轻人,王仁华比他们大十几岁,但总是虚心向他们请教,叫他们师傅。两个年轻人指出她画作中的不足,建议她每天早晨练两个小时的书法,白天绘画,晚上钻研理论,她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由于她的文化水平不高,读理论书籍时非常吃力,她便一边看书,一边翻字典。数九寒冬的夜晚,她忍着寒冷坐在灯下研读,从来不敢钻进被窝里看书,因为温暖的被窝很快就会催人入眠。王仁华想临摹古人的作品,可是身边却没有古画可临,后来,她发现邮票上有些美术作品,于是小小的邮票就成了她反复临摹的对象,《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及永乐宫壁画等,她反复临摹了许多遍。后来,她能把一张小邮票上的画,画成3张2。6米的大画,令人赞叹不已。不知不觉,清苦朴素的10年又过去了。
进入不惑之年后,恰逢国企改制,王仁华提前办理了退休,开始过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生活。虽然她在绘画上投入了许多 间和精力,可谓功力深厚,但她不知道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年岁逐增,那个儿时就藏在心中的画家梦似乎更加遥远了。苦闷之余,王仁华一边画画,一边学起了京剧。后来,她在赴京学习京剧期间,接触了不少美术界的名家,开阔了视野。有些美术教授看了她创作的画后,被她的才情打动,劝她报考自己的研究生,但她支支吾吾地婉拒了,因为她没有正规学历,无法报考。从北京回来后,当王仁华再次拿起画笔时,却发现自己不会画了——眼界一高,手自然就跟不上了。这种状况令她十分痛苦,日夜煎熬着,思索着。
直到有一天,练习自己学习的京剧,王仁华突然灵光一闪,心想:“戏剧不就是个很好的表现主题吗?人生如戏,半真半假,半古半新,我何不抓住这似与不似间的真实,在画中融入京剧的元素呢?”于是,她尝试创作表现京剧题材的画作。数十年深厚功力的支撑,加上思想和手法上的创新,她的画风突变,灵感亦如泉水喷涌,一发而不可收。
从2001年起,王仁华的绘画作品屡屡斩获全国大奖,处处开花,迅速成为安徽省获奖最多、获奖质量最高的画家。近几年,她甚至把画展开到了国外,吸引了大批粉丝。最美不过夕阳红,在与一个梦想较劲50年后,王仁华终于在60多岁的年纪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可是,成功没有时间表,每个人的人生际遇是不一样的,王仁华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梦想是永远值得追求、值得坚守、值得捍卫的。只要不忘初心,百折不回,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