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败只差三厘米

  在南京青奥会央视总演播室里,出现了一个俏丽的身影,她在荧幕前镇定自若,大气稳重,她的评论准确专业,行云流水。她就是央视体育频道评论员陈滢。她是南京青奥会央视总主持人,这也是她第一次担任重大综合赛事的总主持人。
  
  一时间俏主播陈滢的名字响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大家怎么也想不到,十二年前陈滢还只是央视一名翻译和配音工作者。
  
  2001年,还未大学毕业的她进入央视实习,第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式工作,由于本科是英语专业,最初在体育频道翻译资料,同时参与赛事配音。那时台里从国外引进比赛的录像,上面带着BBC、NBC等频道的英文解说。她的工作就是先听译,再翻译成中文并配音。
  
  有人说,翻译工作是嚼别人吃过的馍,没什么味道,也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对于非体育专业毕业的她来说,要翻译好这些解说也并非易事。各种专业词汇让陈滢很头疼,因为体操、花样滑冰每个项目都有一套不同的专业术语,光体操项目就有近2000个技术动作,再加上不同的规则和不同的评分标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每天抱着字典和专项书籍学习,裁判守则更是时刻不离手。
  
  因为陈滢自小练习舞蹈,喜欢音乐,所以对与舞蹈有关的体操、花样滑冰比赛特别喜欢,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两个项目的录像也格外上心。在听了国外解说员的解说后,时常有不过瘾的感觉,逐渐地她会在国外解说的基础上加入自己想说的内容,让评论更丰盈、更有人情味。就这样,她在幕后一干就是三年。
  
  机会给予有准备的人,但同时,机会也需要自己争取。2004年11月,中国花样滑冰大奖赛时,陈滢勇敢地向领导请缨。一个幕后的配音编辑要走到台前来,这可是要有足够的勇气的,陈滢如此,领导也是如此。“现场解说好比在刀尖上跳舞”,自己在控制喜怒哀乐的同时,还要把现场的热烈气氛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其中的分寸很难掌握,在比赛现场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工作,对评论员的自控能力要求极高,既要全神贯注理性地分析比赛,又要感性地传情达意。台领导对她说:“你只有这一次机会,不行以后就永远不要再提了。”结果那一次的解说陈滢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之后,她解说的赛事越来越多,都灵冬奥会、北京奥运会、温哥华冬奥会、伦敦奥运会、索契冬奥会,渐渐地,她成为央视体操和花样滑冰等项目国际赛事解说的不二人选。?2014年南京青奥会,她力压群芳,成为央视总主持人。大家有所不知,和单项评论工作不同,总主持人的工作需要了解奥运会26个大项300多个小项的信息。由于此次青奥会的播出大本营设在北京,不像之前的奥运会把大本营设在赛事举办地的主新闻中心,所以资料搜集更新非常困难。难上加难的是,和以往大型综合运动会的主持人都配备专门的撰稿团队和提词器服务不同,本次青奥会要靠主持人自己即兴组织语言串联节目。最终,凭借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陈滢出色地完成了南京青奥会的主持工作,并得到了同行和观众的赞许。
  
  陈滢自己把这次赛事主持的成功归功于自己多年的赛事评论经历。
  
  这让我想起了竹子。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生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用了6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才有了后面的拔节生长,以致成钻天之势。
  
  其实,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之前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最后之所以没能成功,就是因为没有熬过那“三厘米”阶段!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