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母校

  岁月如流,母校如家。几度春秋,几任良师。当我无意中想起我的母校时,我的心犹如平如镜的湖面投了一颗石子,久久的回荡。

  或许现在和许多年轻人说起市区的人民小学,可能没几个人知道,因为它早巳更名为尼山小学,校址也从马站底迁到了长竿街。人民小学是我的母校,在那里,有我美好的童年回忆,它伴随着我的童年时光,见证了我的成长,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在四十多年前的某一天里,我正在小巷里和小伙伴们相互嘻戏追逐,母亲来到我身边对我说:”阿勇,再过几天就要开学了,明天我带你去学校报名"。就这样第二天早晨,懵懵懂懂地跟着母亲走进了校门,走进了陌生的教室,周围一群陌生的小伙伴,总之,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在这里,我见到了我的班主任老师崔建儿,从此,开启了我人生启蒙教育。

  学校座落在市区马站底的小弄堂里,教室是一幢陈旧的老屋,盖着土瓦,木板隔墙。门口有天井,平排的两个教室中间有块空地,邻近的两个班分别由崔老师和张老师两位老师任教。课桌和板凳都是那种用厚木板制作的,看上去比较简陋。男女同学同桌,课桌中间划着一道不可逾越的三八线。崔老师在那厚实并且有少许油漆脱落的黑板上写上了漂亮的粉笔字,从此,开始了我们的学习课程。

  离教室数十米远的地方就是大操场,大操场边用砖块砌成一米高的矮墙,墙边上有几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被风吹的轻轻摇晃,会不时地飘落泛黄的树叶,落在矮墙上和地上,脚踩在落叶上软绵绵的。同学们一下课都会跑到大操场上尽情玩耍。操场东南边有个沙坑,对于好动的男同学来说,沙坑可是他们的最爱,在沙坑里不停地跳跃打滚,相互拉扯追逐,玩的不亦乐乎。当听到上课铃声时,还是满头大汗和一身沙土,急匆匆地边跑边拍打沙土跑进教室。

  男同学的课间游戏一般都比较粗犷,比如官兵抓强盗、挤牛焐堆、打弹珠、飞老佛纸、抽旋骆驼、打乒乓球,还有的同学将旧课本纸折叠成长条状,放在手上翻转比输赢,口中念念有词,一三五七九......。相比之下女同学的课间游戏就要文静的多,砸沙包,剪刀石头布,踢踺子,跳房子,跳绳,跳牛皮筋边跳嘴里边唱着,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从小生在旧社会,长大成为女英雄等等。

  调皮的同学经常会给其他同学起绰号,起者自鸣得意,被起者感到被羞辱,会马上报告老师。经常会因为起绰号闹得不愉快,引起争吵打架,闹矛盾,或远离他不和他玩。

  到了四年级,我们的教室搬到了小操场边的一幢砖木结构的楼房里,我们一班在楼下,二班是少体班,三班、四班、五班在楼上。高年级教室比起上低年级时老房子要舒适得多。小操场边有个水泥乒乓球台,乒乓球台常年经风吹日晒巳成旧变色,多处开裂,显得几分沦桑。每当下课时,乒乓球台是男同学官兵抓强盗最好的地方,按照中间线正好双方各占一半,我们在操场上奋力相互追逐,努力去抓获对方。到了上课时,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而操场上空无一人,乒乓球台在阳光的折射下,留下一道阴影,似乎有点寂寞。小操场南面有两棵高大的白杨树,在烈日下,蝉鸣声会不厌其烦地歌唱着,两棵树之间横着一道木档,在木档上竖着两根磨得镜光的竹竿,这是男同学最喜爱的爬杆器械,经常会有同学互相比赛,看谁爬的高,爬的快。

  在上小学时,能挂红领巾是多么的荣耀和让人羡慕的事。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也许我没他们积极,没有他们优秀吧,所以,念二年级下学期时才挂上红领巾。现在想起来觉得十分幼稚可笑。

  在那特殊的时代背景,会产生一些让现代人啼笑皆非的事来。"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在那个年代,学生要与工农兵相结合。学校请搬运公司的工人来当领导,让大字不识一个的工宣队代表上台为我们作忆苦思甜的报告。

  当年学校响应政府号召,养了很多头羊,教工食堂里还养了一头猪。放羊的任务当然由我们高年级的学生负责。七人一组,每天轮换一组,轮到放羊的同学清早上学时就要到羊圈里将羊赶出来,七个人前呼后拥地将十来只山羊赶到离校一里路远的机场附近吃草放养,早读课结束前赶回学校上课。其实,轮到放羊是件很开心的事,这样既可以不用参加早读,又可以出去玩。每个星期五下午是劳动课,劳动课的内容就是到校外参加生产劳动。我们曾经到过机场附近帮小南门村的农民割稻,拾麦穗,积肥,也到过校学农基地种油莱,到过市陶瓷厂和工人一起烧制围棋,还到过沙埠搬运公司农场挖泥。在这些的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里,都留下了我们童年时劳动的足迹。

  念小学时,最让人期盼的还是行军了,当老师宣布了行军的消息后,同学们欢声雀跃,有的甚至兴奋的整晚不能入睡。每次行军,我都可以从母亲那儿要到两毛钱。第二天凌晨起床就到上街群众饮食店门口排队,买那个充满芝麻香的烧饼,和带有菜油香味酥脆的油条(每样半两粮票三分钱),怕不够吃,还要再买两个香气扑鼻的油饼。班上有不少的同学带的是妈妈炒的香喷喷小葱鸡蛋饭,既经济又可口。

  行军是一件既认真又快乐的活动。老师要求我们着装整齐,左边斜挎着个军用水,右边挎着 黄挎包,挎包内装着买来作中餐的美食和零食,腰间还扎根横皮带,系着红领巾,十分威武雄壮,就像临上前线的战士。领队高举红旗吹哨子,同学们整齐列队出发。刚开始队伍很整齐,走着走着走累了,也听不听哨子声了,队伍就像游兵散勇,有的干脆坐下休息了。有的同学在行军途中会不时地从挎包内抠出一粒烧饼解馋,当走到目的地时估计大半个烧饼已在肚子里了。

  我们行军到过机场,到过汪村丝厂,到过双港口桥头的棉织厂,也到过化工厂,还到过西区的钢套厂,我们在官庄听过大队党委书记给我们作的《消灭血吸虫》的报告,也在东迹桥头的溪滩上野炊过,还在衢化电影院聆听红军爷爷讲述长征的故事。行军虽然快乐好玩,又有零食吃。但也有一件最烦人的事,那就是每次行军归来一定要写一篇作文,这对于对写作文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说着实有点讨厌。作文基本是记叙文的统一模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一成不变的叙述,就像是在记流水帐。

  小学学习生活过的真快,快的就像飞驰的列车,稍微眯一下眼就过了一站,眯一下又过了一站。还沉浸和陶醉在童年的天真快乐之中还没醒过来,转眼间,我们就小学毕业了,走向第二个学习阶段,初中阶段。当时城区初中分四个学校:衢州一中,衢师附小,新民学校和城关中学,我有幸进了衢州一中,更幸运的是,我读初一时,我们班绝大多数都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初中毕业分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有许多同学从此杳无音讯,十年也未曾谋面,或许,这辈子也难再见面了。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四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校园巳被新建居民小区所代替,所有的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似的,巳被人们静静地淡忘了。曾经在此上过小学的同学们,大都巳两花白,成了准大爷准大妈。偶尔会从马站底走过,看到原来的校址,常常会引起我的回忆,我会不厌其烦地向身边的人述说着曾经的模样和往事。哪怕他不愿听我也会继续地述说着。因为,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在这里学到了知识,结识了友好的同学,有着割舍不断的情节。在这里,我认识了像家长般的好老师张寿玉,知识渊博,温文儒雅的朱金甫校长,和蔼可亲,教了我们三年语文课的童双兰老师,挽着裤腿赶着牛在耕田的徐钦德老师,扎着辨子、个头不高且有些严厉的崔建儿老师,留着平头有点自然卷的音乐教师汤老师,还有头秃脖子上挂着铮亮哨子在操场上画石灰线的体育老师徐若愚等等。

  这一切列列在目,难以忘怀。暂且将它收藏在记忆里,待有缘碰到三五个年纪相仿的校友,或忠实听众在茶前饭后之余,各自沉浸在童年的回忆之中,再慢慢地一一述说......。
  (文/诗路花雨andsix)

  【赠言寄语】情感充沛而真挚!犹如一本旧相册,慢慢的翻出当年的点点滴滴。那旧日的时光,儿时的记忆,物是人非的感慨,留给读者自己品味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